比赛来到紧张刺激的决胜局,比分10-10。
全场观众屏住呼吸,电视机前的球迷把手里的瓜子都捏碎了。
就在这时,孙颖莎突然举起手示意暂停!
等镜头跟到教练席,却见这姑娘正掰着手指头跟教练说:"等会儿我就往她正手大角招呼,您看中不?"教练邱贻可愣了一下,马上点头如捣蒜:"中!中!"
这一幕发生在去年的横滨冠军赛上,后来被球迷们笑称为"教科书级别的反向指导"。通常运动员喊暂停都是等着教练布置战术,可到了孙颖莎这儿,反倒成她给教练"开小灶"了。等重新上场,就见她一个漂亮发球直接得分,动作干脆得就像她脑袋里的战术一样清晰。
说起孙颖莎的"学霸式"打法,就不得不提奥运会那场经典对决。当时对阵日本选手伊藤美诚,教练刚想开口说两句,她直接把话截住:"教练您先等会儿,让我说说想法。"后来她解释,看出对手反手拧拉后习惯性变线,但那天手腕压得太低——这分明就是等着被她吃定的节奏嘛!
从河北队到国家队,教练们早就摸透这丫头的脾气了。杨广弟教练说过:"这妮子打小就有主见,战术板在她那儿就是摆设。"现任主管教练邱贻可更干脆,接受采访时候直接用四川话笑道:"带她容易得很,她说咋打就咋打,我负责喊'要得'就完事了!"
这种独特的比赛风格让不少专家都竖起大拇指。看过她比赛的人都说,孙颖莎脑袋转得比球还快。有时候对手刚做出动作,她已经猜出下面两三拍的落点了。就冲这份预判能力,国际乒联的技术分析报告里专门用红字标注:她的战术成功率高达82%,比女子乒坛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!
赛场下的孙颖莎也是个爱动脑子的主儿。队友们说训练间隙她最爱干两件事:研究对手视频和琢磨发球套路。有次队友开玩笑问她咋看这么细,她眨巴着眼睛说:"你看哈,对手擦汗时候手要是抖,八成是要搏杀;要是蹲低身子看球,准是防着短球呢!"听听,这不就是把心理学用到乒乓球上了?
这种"学霸体质"也让她的教练团队越来越佛系。以前教练布置战术都得写满战术板,现在倒好,到孙颖莎这儿就剩递水和递毛巾的活儿了。有场比赛间歇,教练刚想说战术,发现这姑娘自己拿着战术板画得正欢呢!赛后记者问起来,她还挺不好意思:"我就觉得这么打更顺手..."
要说最逗的还是比赛暂停时的画风。别的队员暂停都忙着擦汗记笔记,孙颖莎倒好,经常跟教练有说有笑。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唠家常呢!其实仔细看口型就能发现,她说得最多的是"这样打","那样打",活像在给教练上战术分析课。
这打法路子让不少老教练直呼新鲜。要知道乒乓球队向来重视教练权威,可到了孙颖莎这儿完全反过来了。前国家队主教练李隼就说过:"碰上这样的学生是教练的福气,你只要把大方向把住,具体战术她自己就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"
球迷们更会整活儿,把孙颖莎的暂停集锦做成视频合集,配文:"别人的暂停听战术,莎莎的暂停教战术"。视频里清一色都是她比划着讲解,教练在旁边点头附和的镜头。最搞笑的是巴黎奥运会那场,有网友把邱贻可教练的"对对对"口型截出来做成表情包,现在都成乒坛流行梗了。
这种独特的比赛智慧背后,是孙颖莎十几年如一日的钻研。小时候在河北队训练,她就有个外号叫"小电脑",因为看一遍技术动作就能模仿个八九不离十。有次省队比赛,小丫头愣是通过观察对手的发球习惯,临场调整接发球方式,硬是把大自己两岁的对手给打懵了。
如今站上世界舞台,这份天赋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去年世乒赛团体赛,她在落后情况下突然改变发球方式,直接把对手整不会了。赛后采访被问及这个神来之笔,她只是淡淡一笑:"我就是觉得她站姿有问题..."听听,这哪是打球啊,分明是在解数学题!
要说最让对手头疼的,还是孙颖莎那种"你明明知道她要怎么打,可就是防不住"的感觉。有专业分析师做过统计,她在关键分的战术变化成功率比其他顶尖选手高出15%左右。难怪球迷都说看孙颖莎比赛特别放心,因为知道这姑娘随时都能冒出个新主意。
现在的教练组也早就摸透这丫头的脾气了。训练时会特意给她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,比赛时更是充分信任她的临场判断。用邱贻可教练的话说:"这样的队员带起来省心,你只要当好'捧哏'的,关键时刻递句话就成。"
当然,孙颖莎自己倒是一直很谦虚。每次谈到比赛中的决策,她都会强调教练的指导作用。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当她站在球台前,那双滴溜溜转的大眼睛里闪烁的,分明是自己独特的战术智慧。就像球迷们说的:看孙颖莎打球最过瘾的,就是永远猜不到她下一个球会怎么打,但你知道她肯定能打成!
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,杜绝低俗内容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点搭网配资-十倍杠杆股票-哪个平台买股票好-配资在线炒股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